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文是不能不背了,你会让孩子怎么学?

花友 小花生网 2023-05-17

最近,有条和语文教材相关的新闻在小花生社区里引发了不少讨论…


1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其中,语文课标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篇目增加到72篇;据了解,该课程方案和课标将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实施。


部编版教材中,小学和初中古诗文的篇目也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看来孩子要花更多时间学习古诗文,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所以,大家的讨论焦点是,除了应试升学,学习古诗文,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


花友@彭噗鲸妈妈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在她看来,现在的孩子学习古诗文,还是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我们把话讲清楚。


古诗古文的内容是高度精炼的。这个特点是和古代的生产力局限性相关联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古人写文章必须精炼,用最少的字数把尽可能多的内容表达清楚。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原先的开头是这样的“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欧阳修写完之后请了几位专业人士一同品鉴一番,人家一致的意见就是开头太啰嗦。


在那个年代,啰嗦是仅次于狗屁不通的差评。大文豪欧阳修可丢不起这人,再次到实地勘察,寻找灵感。回来之后,大笔一挥,把开头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就OK了,简洁明了,干脆利落,最终成就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我作为语文老师,经常要给学生批改作文。写文章太啰嗦是一大通病,这和现在的时代特征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现在大家用微信联系,我说一句话,对方听不明白,没关系,我补充解释,你还不明白,我再解析一番,几个回合下来要不了太多时间。因此大家懒得在每一次发送时遣词造句,精炼语义。还有就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用一些他们这个年代特有的简称和短语进行交流,虽然也很精炼,但是在写作文,或者其他书面表达时不能使用。离开了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短语和缩写,好多学生似乎不擅长用普通正常的文字把自己的基本意思表达清楚。因此写出来的文章看似一大坨,其实翻来覆去讲的都是重复的事情。我看到这类作文往往火很大,一定是不会给太高的分数。


通过学习古文,能够提高学生写文章时的准确度和精炼度,最起码能够帮助他们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让听者准确地get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想无论这些学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这个社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种能力应该是必须的吧。


二是帮助我们把话说得有意思。


古诗古文的表现手法非常高级,是现代文所不能比拟的。比如今天学生们去听了场音乐会,回来布置一个题目,点评一下今天的音乐表演。这个怎么写?最不会写的学生只能这样写:“我靠,这音乐太好听啦!”文雅一点的学生是这样写的:“音乐委婉动听,宛如天籁。”上述的写法都有一个特点,就事论事,从表现手法上讲比较低级,听者听完犹如隔靴搔痒,意犹未尽。


那么古诗古文中有哪些高级的表现手法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直接描写琵琶弹奏的段落中是这样描绘的,当弹奏刚刚开始时,琵琶的声音还比较轻,虽轻但是有内容,怎么个说法?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了后期,声音渐响,乐曲来到了高潮,怎么描绘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种表现手法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什么?通透。这种方法就叫通感,是极高级的表现手法。会拟人,比喻,夸张这些就能写出好文章了吗?不!这样的水平只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学水平,什么时候在现代文写作中用好通感这样高级的技术,你就能站在更高的平台,发现更远的天地。


三是帮助我们把话说得很安全。


有一位家长曾经说过:现在很多人说话啰嗦,其实不是没有能力把话讲清楚,而是出于形势需要,必须说一大堆有用的废话。Speak a lot but say nothing是一种高级的写作技巧,要比把话说清楚更难做到。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在很多事情吃不准的前提下,写文章要含蓄,要留有空间。


这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赵王派使者去看望老将廉颇,只提了一个要求:暗中观察廉颇的身体情况。使者知道其实赵王是在检验是否有必要再次启用老将上阵杀敌。这牵涉到朝廷的利益分配,因此利益相关方都对使者做了工作,要求使者做出对己方有利的陈述。这下使者为难了,如果非此即彼选一头,那么必然得罪另一头,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下场不会好。如何两边不得罪保全自己呢?使者最后是这样回报的:“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你可以说廉颇身体好,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吃那么多饭;你也可以反着理解,吃一顿饭上了三次厕所,人老肠先老。但是我作为使者,言尽于此,之后的账不要算在我的头上。


当然,我不是主张要装傻充愣,虚与委蛇,但是在情况不明时,很有必要含蓄地表达,这是古人的智慧,必要时可以采用。


结尾,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有一次一所英国的学校过来交流,我发现英国学生很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的句子。于是我问他们的带队老师,在英国的语文教学中,莎士比亚是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带队老师给了肯定的答复,还开玩笑说他们没什么可教的,只好多教教莎士比亚。我连忙请教他的言外之意,他告诉我在公元1400年之前,英国是法国的臣属国,英国宫廷的通用语言是法语,官方文书使用的语言也是法语。因为上流社会认为英语太糙,在公开场合不能使用,丢份儿。那时的文学家也是一样,写作基本都用法语,几乎没有英语的著作。差不多要到1390年之后,社会上才掀起一股提高英语地位的风潮,英语著作才开始在市面上流行。所以在英国教语文,要找出比莎士比亚更早且更好的英语作品,其实很难。


这位老师还用羡慕的口吻说:“你们中国人就好啦,可供选择的古代著作太多了,我知道你们的汤显祖是和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剧作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肯定不能和莎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因为你们的大家多如繁星,哪像我们,读来读去就是一个莎士比亚。”


这位外国老师很爱开玩笑,但是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赞赏是认真的。而我们的有些国人却一直在叨叨学古诗古文没用,没意义,想想也蛮讽刺的。



针对古文比例增加这件事儿,花友们的看法多种多样 ... 


@Juliet: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传播中华文化,还是培养孩子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静待花开: 在古文古诗词中有中国人的信仰,能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


@洋洋妈: 古诗文的精华部分确实很精炼很精彩。古人能思想浓缩成一句话来表达出来,不得不佩服。但是,我们的古诗文也有很多糟粕部分,比如君君臣臣、愚忠和愚孝还有道德经等思想也有很多有违人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总之,我希望我的孩子学习到的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就害怕不加分辨不做删减一股脑地推给孩子们。


@Jane Xu: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指导思想下,学好古诗文,肯定能提高个人各方面的素养,也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肖臭宝:古诗词倒是觉得挺美的,文言文真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用。


@ChristineJi:我完全赞成多阅读,但是规定篇目就无语了,不可能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爱好都一样吧…


@Aimee June:非常赞同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与高考一挂钩,不知道孩子们又要承受些什么。


@Renata:个人觉得如果不是为了应试,这些东西的学习完全可以当做个人爱好,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小朋友还是应该学习更多适应真实世界的知识,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hephz: 不入考试范畴,孩子还能凭天性自己读下感受下。反之,一咬文嚼字,好奇心就没了,又多了一样靠毅力完成的事情。


既然学习古诗文是必须的了,怎么学才能让这件事给孩子带来更多教育价值,这是我们更要关心的问题。


正如花友@学爸米盖拉所问:


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讲讲,学习古诗古文怎么能有助提高写作能力、表达水平,或者文化修养之类的,能不能可借鉴、可操作呢?


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相关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书开团

周二:真实教育实践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看世界,开视野

周末:新知、观点 & 新书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